中新网:从圩堤到安置点 返乡抗洪救灾志愿者汪辉的30多个日夜坚守
时间:2020-08-07
来源:中新网|安徽频道8月7日
在桐城市双港镇枫树小学安置点,一位中年汉子背着喷雾器,在校园各个角落来回喷药消毒。乍一看,以为他是村干部,其实,他是一名返乡志愿者,从圩堤到安置点,近一个月一直坚持志愿服务。他的名字叫汪辉。
圩堤上的六天七夜
汪辉在上海经营一间门面,从事拓展包装材料销售生意。他的老家在双港镇民畈村新建组,那儿是圩区。7月初,他从上海回到家乡,送儿子参加高考。7月7日、8日,儿子在城区考试,他却关注着家乡的雨情、水情。连续强降雨,河水暴涨,圩区告急,一批批党员干部日夜奋战在圩堤上??吹接昴恢幸幻婷嫦屎斓钠熘摹⒁徽耪偶嵋愕拿婵?,汪辉的心头热热的。儿子高考一结束,他立即返回,连夜奔赴防汛抢险一线——乌鱼宕圩堤,和已经上堤三天两夜的民畈村“两委”一起,投入到紧张的巡堤抢险战斗中。
乌鱼宕圩圩内600多亩良田里,水稻长势喜人,数十户民房,安然挺立。乌鱼宕圩背后是白果的万亩圩良田,保住乌鱼宕,保住白果圩,就保住了整个家园。村干部深感责任重大,汪辉深感压力重大。
雨,还在下,没有停歇的迹象。汪辉穿上雨衣,来到圩堤,看到村干部往沙袋里装黄土,装砂石,扛沙包,一个个像从泥水里滚过,尤其是二十出头的年轻民兵营长,变成了泥人,汪辉的心里“咯噔”了一下,感觉有什么东西被推翻,有什么东西在重建,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身上暗暗滋长。
汪辉扛起沙包,和村干部一起,并肩奋战。
五六十斤重的沙包扛上肩,冒着雨,沿着泥泞的埂堤往下跑,抢时间封堵管涌。一趟,两趟,三趟……几十趟跑下来,这位身强力壮的中年汉子才知道,看似不起眼的沙包,变得越来越沉??缸胖厝缜Ы锏纳嘲诨湍嗯⒅杏胧奔淙?,前所未有的压力达到了极限!经过不懈努力,成功堵住了管涌,汪辉感觉脚上像绑了沙袋般沉重——太累了!
环顾四周,村干部也一样,一脸疲惫和憔悴。累了,就用蛇皮袋铺在堤上,坐下来打个盹,或者靠在树干上眯一会。
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村“两委”带头上堤,带领突出队包干近一公里的堤防,每天不间断巡查,每隔一小时上报一次水情险情,白天夜里各12人轮流转。大堤长时间受高水位浸泡,渗漏、管涌等险情不断。汪辉和村干部上了堤,几乎天天都在大堤上,查险情,堵管涌,填涵渗,手掌磨破了,脚掌泡皱了,嗓子嘶哑了,身材消瘦了,眼里熬出血丝了,目的只有一个:人在堤在!
水位还在慢慢上涨,堤上的沙包墙体也在不断地上升,码到第六层,1500多只沙包砌成一道白色长城。
根据预案,如果水位涨到四层以上,悬在头顶上的河水将会构成极大威胁,必须主动撤离。现在水只淹到第二层沙包,圩堤应该没事。
然而7月15日晚上十一点多,坚守在圩堤上的村干部接到命令:堤上所有人员赶紧撤离!
别处圩堤洪水漫顶,河水倒灌,直逼下游。汪辉和村干部一道,立即向村庄飞奔。此时,大多数村民已经入睡,汪辉和村干部一路飞奔一路大喊,赶在洪水到达前,切断所有电源,将所有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。
敲门,紧急疏散,撤离群众,汪辉和村里其他同志一道,不到一小时,就将圩内所有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,没有一例人员伤亡。
那一夜,汪辉和村干部都没有合眼。
村民转移至安置点,接下来,汪辉和村干部忙于设卡口值守,忙于划着小船巡查村庄房屋受灾情况,忙于采购生活物资。连续两天,没吃过热食。饿了,就啃方便面,困了,就在水泥地上打地铺。在大城市生活多年的汪辉,从来经历过没有过这样的紧张。六天七夜的抢险奋战,让汪辉对基层干部有了全新的认识,对家乡也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。
“我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,平时和村干部聚不到一块。这次看到他们身先士卒,拼尽了全力,切身感受到他们真心真意为老百姓办事,就决定继续留下来志愿服务。有些事,只有亲身经历过,才有发言权,你才会知道什么叫为全心全意人民服务。”与我交流时,汪辉的声音一度哽咽。
安置点的日夜坚守
枫树小学安置点内,住着民畈、南河两个村转移过来的村民。他们大多是老年人,子女在远方的城里,有的体弱多病,投靠不方便,就住了进来。
教室改为宿舍,摆了折叠床、架子床,装了纱门纱窗,成为受灾群众临时的家。
汪辉所在的村民组受淹,属于安置范围。为了不增加村里负担,他将老母亲和儿子转移到姐姐家,自己卷着毛毯,住进了安置点,与这里的群众同吃同住,零距离提供志愿服务。
白天,他忙于烧水服务,背着喷雾器在安置点各个角落里喷药消毒,打扫卫生,维持生活秩序,帮助群众外出采购,在电话中联系老人的亲友让老人心安;晚上,他准备好投影仪,拷下黄梅戏和革命战争题材电影,在校园里放映,组织安置点群众观看,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。这里的一些老人把他当作村干部,支来使去,汪辉乐于接受他们的支使,帮助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,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。
离开了熟悉的家,住进安置点的一些老人感觉不适应,经常吵着要回家。汪辉就与老人聊天,谈心,舒解心理压力。老人喜欢围着他转,喜欢找他聊天,大事小事都习惯于找他帮忙。汪辉毫无怨言,乐于接受,默默承担。
安置点有镇、村工作人员日夜值守。去安置点服务,不是汪辉的义务,也没有人安排他去做。但是,汪辉自己主动跑过去,当一名义工。
天气越来越热,安置点没有空调,洗澡洗衣也不太方便。本可以回到镇上去住,但是,汪辉坚守在安置点,与群众同吃同住了二十来天。
安置点活儿不太累,但是需要细心和耐心,这事适合于女人去做。但是,这位中年汉子,心细如发,做起群众工作有板有眼,安置点群众喜欢上了他。
自己的门面在上海,在家里多呆一天,门面生意就要多损失一点。但是,汪辉没有计较。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他不拿一分报酬,不辞辛劳,留下在家乡志愿服务这么长时间呢?
“是村干部,在危急时刻,他们舍己拼命的精神感染了我。我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,也算是一次回报吧。”汪辉这样告诉我。
“他的父亲是我们村党龄最长的老党员,从小受到良好家风的影响,汪辉热心公益。原计划7月9号就回上海,自从上了圩堤,他改变了主意,一直留在村里,志愿服务到现在,这样的年轻人很难得。”民畈村副书记许玮这样夸赞。(疏泽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