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烈日炎炎,但是咱们的记者在龙眠山上走了一圈,发现这青山伴着碾玉峡的美景,真的是让人流连忘返,那么这满山遍野的黄栗树,怎么就成了桐城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呢?
站在记者眼前的这个人,她叫张海燕,桐城人,老家就在这龙眠大山里,小时候奶奶亲手制作的黄栗豆腐,至今她都还念念不忘,就在去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让她再次找回了这种儿时的美好回忆。
在一次夏日出游中,张海燕看见了山上有好多橡栗,当她看见了这么多橡栗时,萌生出想要将它们制作成食品的想法。
在龙眠村,漫山遍野都是野生黄栗,对于当地的老百姓来说并不陌生,每年中秋时节,这种野果就会自然成熟随后脱落。桐城市龙眠街道龙眠村委会第一书记,驻村工作队队长方芳告诉张海燕,山上的黄栗利用率并不高,很多都浪费了。张海燕对此十分可惜。所以当她再次看到这满山的黄栗树时,她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,将桐城的这个传统特色美食,重新回归到大众的餐桌上。而对于她的这个提议,龙眠村村两委也是大力支持。就这样,张海燕决定开始实施自己的想法,于是她找到之前有过大型食品公司研发经验的赵为民,和有销售经验的李昱林。
其实,说到黄栗豆腐名字的由来,还得追溯到北宋年间,相传,北宋元符三年画坛泰斗李公麟游走山水间,因爱其胜境,隐住于安徽桐城佳木异秀,奇草纷云的龙眠山。一时,文人雅士云集,谈古论今,吟诗作画。李公为了款待满座高朋,就地取材,采摘黄栗作原料,经清洗、浸泡、水磨、沉淀、脱涩、熬制、冷却等工序制作了黄栗豆腐。黄栗豆腐不是豆腐,可因其入口细腻柔滑,风味独特,营养丰富而被众人击案称鲜。经此,黄栗豆腐美味佳肴在当地一时兴起时尚,老百姓亦竞相效仿,并成为桐城地方特产。据说上个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黄栗豆腐养活了很多人。一般的家庭,过了正月就进入春荒,只有等到小麦成熟,这种果不腹肌的状况才能结束,于是,黄粟豆腐便成了荒年山里人的主食
为了解决温饱问题,黄栗豆腐在过去是人人都会做,可是因为它不易保存加上工艺繁琐的特性,黄栗豆腐渐渐的远离了现代人的视线。
张海燕告诉记者:她们家的市场有一些小作坊,一天十几块,半个月一个月做一次 市场有小作坊卖的,但是他们的工序就没办法讲,所以就照他们的方法,希望可以深入加工,真空包装保质期增强一点 。
原本以为增加保质期,是黄栗豆腐重新回归的一个难题,可是让张海燕万万没想到的是,在一切开始之前,她就被这片空白市场狠狠将了一军。橡栗粉这块,国内目前没有这样正规的,有规模的企业生产黄栗制品 。比较有特殊性,不像市场白色的豆制品豆腐,那个设备都是现成的像做这个设备国内目前没有 。
黄栗市场一片空白,对于张海燕来说,既是一片商机,但同时也让她的创业之路举步维艰。因为市场上连生产黄栗豆腐的设备都没有,而这对于张海燕来说,可谓是想法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那么接下来她该怎么办呢?
搅拌锅,灭菌锅,模具,经过一个月的研发,多次的实验,最终整条黄栗豆腐生产线形成,十月份张海燕注册了碾玉峡黄栗豆腐品牌,并且发动当地老百姓上山采摘黄栗。
有了生产线,有了野生黄栗,张海燕儿时的美味回忆正式进入投产。因为黄栗豆腐的制作方法,对于桐城人来说并不陌生,所以要想有突破,还是得从保质期上下功夫。既然要做绿色环保食品,无添加便是张海燕一直坚持的初心,所以高温灭菌便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方式,可是对于其他食品来说,这点并没有大问题,但是黄栗却不行。
一次次的困境,一次次的失败,张海燕都没有放弃,最终经过几个月的研发,在今年的四月份,黄栗豆腐正式投放市场,然而面对这消失已久的美食,桐城人似乎并不买账。
如何才能让黄栗豆腐,重新回归到桐城人的餐桌上呢?张海燕和李昱林商量,想出了一个办法。公司副总李昱林说:当时他们就招以前会做黄栗豆腐的厨师来研发菜品,怎么样能把黄栗豆腐做到大家都认可的口味,研发后再让我们厨师到大酒店实地厨房去指导 去做,然后给他们培训,一步步慢慢的基本上好多饭店都接受了,做出来以后大家认为口感,做法都是比以前好很多。
从产品研发到菜品研发,张海燕是花尽心思,想尽办法,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,如今的黄栗豆腐,已经再次回到了桐城人的餐桌上。
吴其杏在桐城开饭店多年,他告诉记者,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次买黄栗豆腐了,刚刚因为有客人点名要吃,所以他又临时过来拿几块。吴其杏说,因为黄栗豆腐不好保存,每次都不敢多买,所以常常会遇到客人想吃却没有的尴尬局面,如今黄栗豆腐被做成了真空包装,对于他们来说也更加方便了。将桐城传统的美食,重新进行加工改良,并且让它回归到桐城人的餐桌上,这是张海燕坚持想做的事,在她的努力下,终于实现了梦想,让桐城人在品尝的同时,回忆起儿时的味道,让远在异乡的游子,一提起黄栗豆腐,便勾起一抹淡淡的乡愁!那么一颗小小的橡子到底是怎么做出黄栗豆腐的?而这样的美食又该如何制作处精美菜肴呢?明天的节目中我们接着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