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3日上午,桐城市双港镇民畈村枫树小学安置点内群众有序全部撤离,一位中年汉子跛着脚,忙着拆卸钢构床,清理安置室,打扫卫生。乍一看,以为他是村干部,其实,他是一名返乡志愿者,从圩堤到安置点,四十五天来一直坚持志愿服务。他的名字叫汪辉。
圩堤上的六天七夜
汪辉在上海经营一间门面,从事拓展包装材料销售生意。他的老家在双港镇民畈村,那儿是圩区。7月初,汪辉从上海回到家乡,送儿子参加高考。孩子在城区考试,他却关注着家乡的雨情、水情。连续强降雨,圩区告急,一批批党员干部日夜奋战在圩堤上。看到雨幕中一面面鲜红的旗帜、一张张坚毅的面孔,汪辉的心头热热的。儿子高考一结束,他立即从城区返回,连夜奔赴防汛抢险一线——乌鱼宕圩堤,和已经上堤三天两夜的民畈村“两委”一起,投入到紧张的巡堤抢险战斗中。
乌鱼宕圩背后是白果的万亩圩良田,保住乌鱼宕,保住白果圩,就保住了整个家园。汪辉穿上雨衣,来到圩堤,看到村干部往沙袋里装黄土,装砂石,扛沙包,一个个像从泥水里滚过,汪辉的心头一热,扛起沙包,和村干部一起,并肩奋战。
五六十斤重的沙包扛上肩,冒着雨,沿着泥泞的埂堤往下跑,抢时间封堵管涌。一趟,两趟,三趟……几十趟跑下来,大家齐心协力成功堵住了管涌,汪辉这才感觉脚像绑了沙袋般沉重!
汪辉和村干部天天都在大堤上,查险情,堵管涌,填涵渗,手掌磨破了,脚掌泡皱了,嗓子嘶哑了,身材消瘦了,眼里熬出血丝了,目的只有一个:人在堤在!
水位还在慢慢上涨,堤上的沙包墙体也在不断地上升,码到第六层,1500多只沙包砌成一道白色长城。
根据预案,如果水位涨到四层以上,悬在头顶上的河水将会构成极大威胁,必须主动撤离。7月15日晚上十一点多,坚守在圩堤上的村干部接到命令:堤上所有人员赶紧撤离!
上游圩堤洪水漫顶,河水倒灌,直逼下游。汪辉和村干部一道,立即向村庄飞奔。此时,大多数村民已经入睡,汪辉和村干部一路飞奔一路大喊,赶在洪水到达前,切断所有电源,将全部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。
敲门,紧急疏散,撤离群众,汪辉和村里其他同志一道,不到一小时,就将圩内所有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,没有一例人员伤亡。
那一夜,汪辉和村干部都没有合眼。村民转移至安置点,接下来,汪辉和村干部忙于设卡口值守,忙于划着小船巡查村庄房屋受灾情况,忙于采购生活物资。连续两天,没吃过热食。饿了,就啃方便面,困了,就在水泥地上打地铺。在大城市生活多年的汪辉,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。六天七夜的抢险奋战,让汪辉对基层干部一心为民的精神有了更新的认识,对家乡也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。
安置点的日夜坚守
枫树小学安置点内,住着民畈、南河两个村转移过来的村民。他们大多是老年人,体弱多病。
教室改为宿舍,摆了折叠床、架子床,装了纱门纱窗,成为受灾群众临时的家。
汪辉所在的村民组受淹,属于安置范围。为了不增加村里负担,他将老母亲和儿子转移到姐姐家,自己卷着毛毯,住进了安置点,与这里的群众同吃同住,零距离提供志愿服务。
白天,他忙于烧水服务,背着喷雾器在安置点各个角落里喷药消毒,打扫卫生,维持生活秩序,帮助群众外出采购,在电话中联系老人的亲友让老人心安;晚上,他准备好投影仪,拷下黄梅戏和革命战争题材电影,在校园里放映,组织安置点群众观看,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。这里的一些老人把他当作村干部,支来使去,汪辉乐于接受他们的支使,帮助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,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。
离开了熟悉的家,住进安置点的一些老人感觉不适应,经常吵着要回家。汪辉就与老人聊天,谈心,疏解心理压力。老人喜欢围着他转,喜欢找他聊天,大事小事都习惯于找他帮忙。汪辉毫无怨言,乐于接受,默默承担。
安置点有镇、村工作人员日夜值守。去安置点服务,不是汪辉的义务,也没有人安排他去做。但是,汪辉自己主动跑过去,当一名义工。天气越来越热,安置点没有空调,洗澡洗衣也不太方便。本可以回到镇上去住,但是,汪辉坚守在安置点,与群众同吃同住了二十来天。
在安置点里汪辉心细如发,做起群众工作有板有眼,大家都喜欢上了他。自己的门面在上海,在家里多呆一天,门面生意就要多损失一点。但是,汪辉没有计较。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他不拿一分报酬,不辞辛劳,留下在家乡志愿服务这么长时间呢?
“是村干部,在危急时刻,他们舍己拼命的精神感染了我。我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,也算是对家乡的一次回报吧。”汪辉这样告诉笔者。
“汪辉热心公益。原计划7月9号就回上海,自从上了圩堤,他改变了主意,一直留在村里,志愿服务到现在,这样的年轻人很难得。”民畈村副书记许玮这样夸赞。
(通讯员 疏泽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