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桐城新闻网 > > 专题栏目 > 奋进振兴路 当好“排头兵”
【榜样】琚书旺:科技兴农、带富一方的引路人
时间:2025-03-24
来源:桐城市融媒体中心
在新渡镇永久村那片广袤的稻田间,总能看见一位头戴草帽的老农蹲在地头,或察看庄稼长势,或传授种植技能。他,就是被乡亲们亲切称为"稻田魔法师"的琚书旺。三十载如一日,他坚守乡土,将荒田变粮仓,以科技为笔、汗水为墨,书写着新时代农民的奋斗华章。
返乡深耕,唤醒“沉睡”土地。1995年,年仅30岁的琚书旺带着在外务工攒下的积蓄回到家乡。面对村里30亩杂草丛生的撂荒地,他卷起裤腿就扎在这里。白天,他像候鸟般守着稻苗,观察其分蘖规律;夜晚,他就着煤油灯如饥似渴地研读《水稻栽培学》。为改良土壤,他不惜连续三年自费购买有机肥,将板结的土地变成膏腴沃土。当周边农户的水稻亩产还在800斤左右徘徊时,他的试验田亩产已突破1200斤。一时间,"琚高产"的名号在十里八乡传开了。这一干,就是三十多年,他用坚持和热爱,诠释着对土地的深情。2005年,敏锐的琚书旺捕捉到生态农业的发展商机,在稻田里投放羽麻鸭5000只,创造性设计"鸭稻共生"系统:鸭子捕食害虫替代农药的使用;鸭粪还田,减少对化肥的依赖,其产出的"鸭田米"凭借绿色、健康的优良品质,即便每斤溢价2元,仍在市场供不应求。这一创新模式不仅让他的年收入突破20万元,更带动周边农户纷纷发展生态农业。
链式发展,构建现代农业生态。2018年,琚书旺乘势而上,注册成立“旺清家庭农场”,将经营规模扩大至1000亩。他在田间地头搭建起"稻-鸭-林-渔"立体循环体系:林下,散养的土鸡提供优质蛋白,鱼塘淤泥成为有机肥源,形成了"资源高效利用、环境持续友好"的生态闭环。这种模式让每亩地综合效益提升了2倍,农场年净收入突破60余万元。在农产品加工领域,他引进先进生产线,开发瓜蒌子系列产品,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产值50余万元,带动周边40余户农户参与产业链分工,共享发展红利。
共富路上,一个都不能少。“一人富不算富,大家富才是真的富。"琚书旺常说这句话。他的农场长年雇佣20余名留守老人,其中37户脱贫户通过土地入股、务工就业等方式,实现了生活质量的稳步改善。为提升村民科技兴农的技能,他主动分享发展经验,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5名,带出的徒弟如今都成了种粮大户。
在他的带动下,永久村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曾经荒芜的土地,如今种满了优质水稻;废弃的农舍被改造成电商服务站;闲置的仓库变身农产品加工厂。该村集体收入从2018年的5万元增至2024年的105万元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。如今的永久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样板村。
如今,60岁的琚书旺依然每天清晨5点就出现在田埂上。他说:"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——让土地生金,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。"这位从田埂上走出的乡村振兴引路人,用布满老茧的双手,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着农业丰收的传奇。 (魏国庆 张琳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