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桐城新闻网 > > 2025年专题专栏 > 不畏难、一起拼、冲百强
桐城:“腾笼换鸟”激发活力 工农文旅齐焕新姿
时间:2025-07-22
来源:桐城市融媒体中心
在桐城,一场深刻的“腾笼换鸟”实践,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通过盘活工业闲置用地、唤醒农村沉睡资源,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,正走出一条工业转型与文旅振兴并行的特色发展之路,让“沉睡”的资源资产变为驱动经济增长的“引擎”。
老厂房涅槃:工业转型跑出加速度
图为新渡镇盛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角。
走进新渡镇盛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机器的轰鸣声中,一卷卷光亮的镀铝膜正从生产线缓缓送出。谁能想到,这片忙碌的厂区,曾是土桥村一块闲置多年的“包袱地”——23亩的老厂房因原企业倒闭长期荒废,土地利用效益低下。
转机始于2023年新渡镇的“腾笼换鸟”行动。通过精准招商,引入盛达新材料,这片闲置厂房迎来了“重生”。企业投资1000余万元改造升级,建成2条先进的真空镀铝膜生产线,配备全自动真空镀铝机等高端设备,年产镀铝膜达1.2万吨。令人惊叹的是,项目2024年2月投产后即实现“当年入规”,全年产值达4800万元,利税73万元,还带动30名本地村民就业。如今,其产品已成功打入贵州茅台、三只松鼠等头部企业供应链,市场前景广阔。
“从2018年租用10亩厂房试水,到如今购置23亩厂区,我们真切感受到桐城‘无事不扰、有求必应’的营商环境。”公司总经理刘海锋感慨道。随着企业发展壮大,他和妻子也从“外来客”变成了“新桐城人”。
这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新渡镇坚持以亩均效益为导向,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,让一块块“沉睡”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,2021年至2024年完成“腾笼换鸟”企业14家,盘活工业用地226亩。通过“腾笼换鸟”,不仅让低效资产实现保值增值,更培育出高性能薄膜材料等新兴产业,为桐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旧农房焕彩:文旅振兴绘就新图景
图为“山茶别院”民宿一角。
如果说工业老厂区的蝶变展现了桐城发展的“硬核”实力,那么乡村闲置农房的“新生”则彰显了这座城市的“柔性”活力。在吕亭镇洪桥村,由闲置农房改造而成的“山茶别院”民宿群,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。
阳光洒进“山茶别院”民宿6号院,56岁的合肥人余本银正打理着院子里的小菜园,豆角藤蔓爬上竹架,水灵灵的黄瓜现摘现吃,辣椒红得透亮。“在城里住久了,就想找个清净地方养老。这里空气好、环境美,还能自己种菜做饭,孙女暑假来住也特别开心。”余本银笑着说。和她一样,目前已有9户来自合肥、江苏等地的“新村民”,在“山茶别院”实现了“城乡双栖”的生活梦想。
“我们采取‘村集体统筹+企业运营’模式,对闲置民居统一收储、改造,通过‘保底收益+经营分红+就地务工’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。”洪桥村委会副主任项照根介绍。自2021年以来,吕亭镇已累计盘活村级低效资产20余处,带动村民们年均增收超8万元,走出了一条“生态美、产业兴、村民富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双轮驱动:“绣花功夫”激活全域资源
从工业厂房到乡村民居,桐城的“腾笼换鸟”绝非简单的“一换了之”,而是以“绣花功夫”精准施策。在工业领域,坚持亩均效益导向,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,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升级;在乡村振兴中,依托生态与文化资源,让闲置农房变身文旅载体,既保留乡愁韵味,又赋予现代生活功能。
据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负责人、农经站站长程管民介绍:“下一步,我们将加强规划引导,编制专项规划,划定集中区域,完善管理机制,推动集中流转并强化监管;提升项目质量,挖掘特色避免同质化,打造品牌;通过优惠政策和风险分担保障经营主体权益,优化发展环境,让每一处闲置资源都能在科学利用中创造更大价值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。”
今日桐城,“腾笼换鸟”已结出累累硕果:工业领域培育出镀铝膜制造等产业,乡村培育出民宿经济等新业态。昔日沉睡的资产,正化作“兴业、强村、富民”的“金种子”,开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花。 (李晶晶 金洁 吴坤)